欢迎来到『东合南岩土』官方网站!

岩土研究院

老园区逆袭零碳标杆:贵州案例拆解,传统建筑企业的新赛道在这里!

6 2025-08-21 09:59:20

在贵阳市南明区,一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科研园区,用一组惊人的数据完成了“逆生长”:

改造前,年碳排放量285.96吨,部分建筑被贴“危房”标签;

改造后,年碳排放量降至250吨,可再生能源减碳300吨,叠加植物固碳,实现净减排52.9吨,成为贵州首个“零碳园区”。

这座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(简称“建科院”)园区的蜕变,不仅是既有建筑低碳转型的教科书级案例,更藏着传统建筑类企业的新机会。今天,我们就以它为例,拆解既有园区如何改造成零碳园区,以及企业该如何入局。

关键词:零碳园区、既有园区改造、建筑低碳改造、结构加固、能源系统升级、光伏系统、智慧运维平台、再生建材、碳减排、传统建筑企业转型、零碳技术、城市更新



一、建筑改造:给老楼穿“绿衣”,让废料变“建材”

既有园区的建筑改造,核心是“在不拆的前提下,让老建筑会呼吸、能节能”。贵州建科院的“一栋一策”方案,值得细品:

1.外墙与屋面:从“漏能”到“产能”

结构大厅:披上“光伏外衣”——外墙用保温装饰一体板(减少热量流失),屋面铺满光伏板,年发电量达9.3万度,不仅满足自身用电,还能“反向输电”,变身“产能型建筑”。

通用改造:所有建筑更换中空外窗(减少传热),增设天窗(利用自然光替代照明,改善通风减少空调使用),让老楼从“被动耗能”转向“主动节能”。





2.建材:建筑垃圾的“重生术”

实验楼改造中,团队把拆卸的建筑垃圾粉碎成再生骨料,用来砌筑墙体;废旧混凝土试块加工成再生混凝土,浇筑楼面板和地基;甚至用贵州本地的磷石膏废料,制成抹灰砂浆、路沿石,连园林景观的生态土壤都掺了再生材料。最终,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突破80%,真正实现“拆下来的不是垃圾,是资源”。



3.功能升级:危房变“零碳空间”

职工食堂曾是“危房”,改造时不仅用碳纤维加固结构,还将所有炊事设备换成电气化(电灶、电蒸箱),能耗直降40%;闲置空地改造成生态农场,午餐的青菜就来自园区,减少食材运输碳排放。

二、结构改造:给老建筑“强筋骨”,为零碳打基础

老园区的结构问题(老化、承载力不足),是改造的“硬骨头”。贵州建科院的做法是“加固与低碳并行”:

轻量加固术:对安全隐患建筑,用碳纤维布包裹梁柱(替代传统钢材,减少建材碳排放)、高延性混凝土抹面(提升抗裂性),在增强结构稳定性的同时,比传统加固少用30%建材。

“减重”为光伏铺路:用预应力轻质混凝土更换老旧屋面板,重量直降40%。这一操作不仅解决了屋面安全隐患,更让原本“扛不动”光伏板的老屋顶,成功承载起分布式光伏系统,为能源改造埋下伏笔。

三、能源系统:从“依赖电网”到“自产自足”

零碳园区的核心是能源革命——从“消耗化石能源”转向“可再生能源主导”,贵州建科院的能源改造堪称“微型能源互联网”范本:

1.分布式发电:让阳光变成“电”

•屋面、停车棚全覆盖光伏板,年发电量达58万度,满足园区60%以上用电需求;

•休闲广场的健身自行车、光伏座椅,把运动动能、阳光都转化为电能,连路灯都是太阳能供电。



2.智慧运维:每度电都有“数字轨迹”

搭建零碳智慧平台,实时监测电、水、光伏、储能、充电桩的运行数据:

•光伏发了多少电?储能电池存了多少?碳排放强度是否超标?三维可视化大屏一目了然;

•系统能智能调优:比如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光伏板角度,根据用电高峰调度储能放电,让能源利用效率提升20%。



四、传统建筑企业的机会:从“施工队”到“零碳服务商”

贵州建科院的改造,本质是“用老本行赚新钱”——作为传统建筑科研企业,它靠检测鉴定、加固改造、绿色建材研发等全产业链能力,完成了从“建筑者”到“零碳解决方案提供者”的转型。这恰恰是所有传统建筑类企业的突围方向:

1.技术端:把“老手艺”升级为“低碳技术”

•加固公司:钻研碳纤维、高延性混凝土等低碳加固技术,替代传统“重材料”方案;

•建材企业:开发磷石膏、再生骨料等固废建材,抓住“零碳建材”政策红利。

2.工程端:从“盖新楼”到“改老楼”

城市更新中,大量老园区、老厂房急需低碳改造,企业可承接:

•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升级(外墙、屋面、门窗);

•分布式光伏+储能系统集成(光伏板安装、储能电池布局);

•智慧运维平台搭建(联合IT企业开发监测系统)。

3.模式端:从“卖工程”到“卖服务”

像贵州建科院一样,把改造后的园区打造成“技术样板”,提供:

•零碳改造咨询(碳排放量核算、改造方案设计);

•运营维护服务(能源调度、碳排放监测);

•科普培训(申报零碳科普基地,扩大影响力)。

结语:零碳改造,不是“选择题”而是“机遇题”

贵州这座半世纪老园区的蜕变证明:既有建筑的零碳改造,不是“推倒重来”的浪费,而是“变废为宝”的智慧。对于传统建筑企业来说,这既是政策倒逼(“双碳”目标+城市更新)的转型压力,更是抢占新赛道的历史机遇——从加固技术到绿色建材,从工程施工到智慧运维,每个环节都藏着新可能。

下一个零碳园区的改造者,会是你吗?


(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聊聊你对零碳改造的看法~)

东南岩土聚焦岩土工程与绿色建筑领域,持续分享前沿技术与实践案例,助力行业转型。关注我们,解锁更多零碳密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