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工程概况
浙江省岱山县育才新村 14号楼系四层框架结构,建筑面积 161m²,平面尺寸为33.8m×9.6m(图6-28),高17.7m,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。该楼于1985年开始建造,至 1986年竣工前发现向北整体倾斜,倾斜发展很快,至1987年3月最大倾斜率(东北角)已达 26.1%,平均倾斜率为 24.5‰,大大超过危房鉴定标准,纠倾前南北两侧8个观测点的实测偏移值也在图6-28中表示。
二、倾斜原因分析
设计房屋时无勘测资料,误将北轴线(C轴)落在未经处理的古河道淤泥和杂填土上,与房屋其他部分产生较大的沉降差。
三、纠倾设计和施工
(一)方案选择
曾提出采用降水纠倾法,考虑距房屋 A.轴 10~16m.处有河道存在,采用深井降水纠倾方法难以见效,决定用"平孔抽水法"纠倾。
(二)方案的设计和实施
1.紧贴建筑物沉降小的基础内外两侧开挖槽沟,槽沟平面见图 6-29。外沟底宽 80cm,顶宽 200cm,比基底深 70cm;内沟底宽要满足钻孔操作的要求。故大于 200sm.沟底低干基底 55cr。槽沟剖面见图6-30。
2,根据所需纠倾沉降量和土质情况在内沟中布置平孔位置,用自己改装的平孔钻机(图6-31)在设定位置水平向钻孔(图6-30)。开动钻机并借助人工用撬根推动水平向钻进,钻孔要求"均速、平直、出泥完全"。
3.用自制水枪扩孔,从内沟进水淹没钻孔浸润地基土,历时一夜,第二天土变成泥浆状后在外沟用泥浆泵抽排泥浆(图6-32},然后干涸静压,反复进行。纠倾次序遵循下述原则先调节扭曲沉降,然后再平缓地实施线性同步沉降。
4.纠倾至一定程度,在钻孔中灌砂,并在内沟回填地基土静压复原。填土中预埋竹筒,外沟中则砌有阴并。根据需要用水枪插入竹筒中注人压力水形成流砂,在阴并中用泵抽砂. 逐个进行,对柱基沉降逐个实行微调。灌砂抽砂过程见图6-33。
5.纠倾速率控制在每天倾斜率回复值在1%以内,即每天沉降值不大于 10mm。可以通过增大冲水量或用水枪扩眼取泥增加纠倾速率,或停止冲水干涸静压减小纠倾速率;当纠倾速率过快时,则应在孔中填砂阻沉。
6.进行沉降观测,并用垂球法观测倾斜值。四、纠倾效果
纠倾工作从1987年3月4日开始,至5月9日结束,总计两个月时间。各阶段的纠倾情况见表6-18,A轴线上 10号观测点在全过程的偏移值见图6-34。纠倾总费用仅0.6万元。